首页杏色天堂观看暗网天堂 挪威作家斯特朗格:以辞典般的记忆留存,让文学焕发新意

观看暗网天堂 挪威作家斯特朗格:以辞典般的记忆留存,让文学焕发新意

admin 05-10 18:23 38次浏览

对谈嘉宾:西蒙·斯特朗格(挪威作家) 严锋(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)

丁雄飞:西蒙·斯特朗格曾经进行过一次家庭之旅,目的地是挪威中部港口城市特隆赫姆。那里的“二战”期间,他妻子的外曾祖父希尔施·科米萨尔和家人在那里居住过。旅途中,斯特朗格在街头看到刻有科米萨尔名字的“绊脚石”纪念牌,这些“绊脚石”用于缅怀在战争中遇难的犹太人,遍布整个欧洲。当时,斯特朗格向他的儿子讲述了犹太人的一个传统:一个人会死两次——第一次是心跳停止,第二次则是在最后一次念出或记起他的名字。“绊脚石”提醒我们要铭记那些逝去的人,只要他们的名字被念出,他们就依然存在。之后,斯特朗格开始研究科米萨尔的故事、家族的不幸,以及他们与挪威著名纳粹特工亨利·奥利弗·林南之间的隐秘联系,最终创作出具有家族自传色彩的历史小说《光明与黑暗的辞典》。

这部小说于2018年问世,反响热烈,获得挪威书商奖和国家挪威语协会文学奖,也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功,已被翻译成25种语言。近日,上海译文出版社与群岛图书合作推出了中文版。

西蒙·斯特朗格:我出生于1976年,今年49岁,成长于挪威奥斯陆,目前已出版21部作品。这些书在34个国家发行,被翻译成33种不同语言。

我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是《光明与黑暗的辞典》,英文名为Keep Saying Their Names,意为“继续念出他们的名字”,这是小说结尾处的主题。我非常喜欢中文版封面设计,打开书本,看到内封画着一座房子,这是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地点。在得知这个房子的故事之前,我已经当了十五年的作家。这个房子位于挪威特隆赫姆,曾是纳粹占领时期的特工总部,许多人在这里遭受折磨甚至被杀害,我觉得这里充满了恶灵和怨气。有一天,我的岳母告诉我:“西蒙,你知道吗?我父亲曾住在那儿。”我妻子来自犹太家庭,她的外曾祖父在挪威被杀害,后来逃到瑞典。他们竟然搬到那座房子里生活,这让我感到十分奇怪。突然,我意识到自己一定要写点什么,关于一个从大屠杀中幸存下来、在纳粹象征性建筑物中生活的挪威家庭的故事,他们的历史又是如何被这座房子的阴影所影响,于是我便写出了这部小说——《光明与黑暗的辞典》。

在欧洲,有超过67000块“绊脚石”,用来纪念被杀害的犹太人,这些名字被刻在石砖上,嵌入街道的铺面。当我十岁的儿子看到这些纪念牌时,曾问我:“为什么有人会被杀?”他用棕色的眼睛看着我,说:“我们也是犹太人吗?”这部小说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块“绊脚石”,它像一座纪念碑,提醒我们铭记那些逝者,从他们被捕、在集中营的生活,到最终的遇难。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角色是秘密特工“林南”,我试图借助他的故事来探讨一个曾经天真无邪的孩子,如何变成了恶人。

丁雄飞:感谢西蒙的精彩分享。请严锋老师从家族史写作的角度,评价一下这部小说。众所周知,中国自古便有撰写家族史的传统,在现代文学中,也不乏以家族变迁为题材的作品,比如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。

严锋:上世纪80年代的“寻根文学”,我觉得与斯特朗格先生的小说有某种共鸣,因为他也是在追寻祖先的足迹。家族史的小说,是关于记忆的一种表达。记忆不是静止的,它不是博物馆里陈列的展品,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是不断追寻、探索和挖掘的过程。这也是家族文学打动我们的原因之一。

从个人到家族,越是私人的,就越代表民族;越是民族的,又越能触及世界。只有确认“我”的个体性、独特性和民族性,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我认为这正是寻根文学的核心意义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还有一个不同之处:我们强调“我”和祖先之间的对话,相互理解与认知,追溯他们的足迹,形成一种精神的连接。


同城性泛滥 报告显示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已达430.6亿元 杏色禁网天堂直播 一场关于“取消文化”的真相角力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