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色暗网 孩子的一生中有四个重要的大脑发育高峰期,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些时机,孩子的智力将会大有提升。
为什么孩子之间的智力差异如此显著呢?
同样是三岁的孩子,有些能流利地讲故事,而有些却连“妈妈”都说不清楚?
其实除了遗传基因,后天的环境对孩子智力的影响更为显著。
哈佛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,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四次大脑发育的高峰期,只要把握住其中的一个,就能实现先行一步的优势。
那么,这四个关键的发育高峰期是什么?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?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!
1、半岁前的感官发展期
许多家长认为,半岁前的婴儿只需“吃饭和睡觉”,照顾好孩子让他们不饿、不生病就足够了。
实际上,在这段时间内,孩子的大脑神经突触正在快速形成,每秒钟可达700到1000个连接。抓住这个阶段,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,可以为他们的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在孩子六个月之前,家长可以借助各种工具,帮助他们激活感官。例如,选择不同材质的玩具,如毛绒、棉布或有颗粒的抚触球,来按摩孩子的小手小脚,激发他们的触觉神经。
还可以用黑白条纹卡或彩色几何图案卡与孩子进行视觉追踪游戏。当孩子稍大一些时,再提供高对比度的图案,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。
2、1-3岁的语言发展黄金期
孩子在1-3岁期间逐渐学会说话和组织语言。许多孩子语言表达不流畅,往往是错过了这个黄金期的锻炼机会。
在孩子开口说话之前,大脑需要一个重要的建设过程,类似于修建房屋,必须先打好基础,才能建造高楼。
然而,很多家长没有理解这一点,误以为孩子不会说话是因为年龄小,到时候自然就会说。
有些家长甚至放弃努力,只要孩子不吵闹,他们就可以偷闲刷手机。
殊不知,孩子语言表达的差异与三岁前的词汇输入量密切相关。一旦在这个阶段掉队,将对孩子的语言表达、理解能力及人际交往产生重大影响。
当然,缺少语言刺激也可能导致孩子大脑发育滞后。
那么,在这个阶段我们该如何打好基础呢?
毋庸置疑,日常的语言输入就是建立语言“地基”的关键。家长可以把孩子当作聊天伙伴,无需过于在意孩子是否听懂,关于吃喝玩乐等生活琐事,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与孩子交流。
例如:“今天中午我们吃了西红柿炒鸡蛋。”
“今天太阳出来了,宝宝想出去玩吗?”
一开始,我们可能只能得到一些简单的回应,但语言输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努力。
在日常生活中,多和孩子交流,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,才能迎来语言的爆发期。
3、3-6岁的认知提升期
大家都说三岁是成长的分水岭。三岁以后的孩子,思维逐渐从具体向抽象转变,他们能够理解数字5不仅可以代表五个苹果,也可以代表五个玩具。
他们开始懂得“+”符号的含义,意味着数量的增加。
他们甚至能够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: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。
在这个阶段,孩子的思维能力如同升级的电脑,能够更加流畅地处理复杂任务。
在这个时期,家长可以利用绘本、游戏等工具,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思维的桥梁,促进思维的发展。
例如,可以通过绘本中的情景引导孩子思考:“下雨了,小熊没带伞,他该怎么办?”鼓励孩子观察并推理可能的结果。
还可以把生活场景转化为学习机会,比如去超市购物,事先与孩子一起制定购物清单,问他们需要准备什么东西,妈妈要买的调料放在哪个区域。
通过这样的方式,逐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条理性,使得他们今后更聪明。
4、6岁入学前的规则意识培养期
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上学后坐不住,注意力不集中。
其实,这种情况往往是孩子第一次接触规则时产生的偏差。
在6-7岁,即入学前的阶段,孩子的“前额叶”大脑区域正在快速发展,